什么是有機旱作
一、什么是有機旱作
2008-7-3 07:53 滿意回答 “旱作節(jié)水農業(yè)”是綜合運用農藝、生物和工程等技術措施,以優(yōu)化水資源配置為核心,合理安排農業(yè)布局和種植業(yè)結構,應用節(jié)水保墑技術,采取防旱抗旱措施,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(yè)資源利用效率,保障農業(yè)高產、優(yōu)質、高效和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目前可應用到農業(yè)生產實踐中的相關技術措施包括如下幾方面:
1、地膜覆蓋增溫保墑技術。地膜覆蓋旱作物畝平均節(jié)水30立方米,同時具有增溫、保土、壓雜草等多種作用。
2、地面覆蓋增肥保墑技術。通過增加地面覆蓋物,達到節(jié)水目的例如秸稈覆蓋、種植綠肥等。該方法既能保墑,畝平減少土壤水分蒸發(fā)量10-15立方米,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,培肥地力。
3、節(jié)水灌溉設施農業(yè)。與常規(guī)灌溉相比,噴灌節(jié)水50%,滲灌節(jié)水75%,滴灌節(jié)水80%,同時節(jié)省用地15%,節(jié)省用工50%,節(jié)水節(jié)本增效十分顯著。
4、旱作節(jié)水高效種植模式。采取一些高效種植模式,達到節(jié)水培肥的作用。
5、推廣保水抗旱化學制劑應用技術。旱作物種子使用保水劑包衣;在干旱期,葉面噴施抑制劑,減少水分蒸騰,增強作物抗旱能力。
二、如何提高降水利用率
水資源總量是作物生產潛力的基礎,但不是決定因素.分布均勻與否、利用率高低,才是作物高產的關鍵.如何提高降水利用率是奪取小麥高產穩(wěn)產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. 一、加深耕層、培肥地力近年來,商丘市麥田耕層普遍變淺,一般只有10-17厘米,嚴重影響了土壤的通透性和作物的根系下扎.降水強度稍大,就會形成地表徑流,造成水土養(yǎng)分流失.若將耕層加深到27-33厘米,結合施用大量有機肥或作物秸稈,使有機物質轉化為土壤腐殖質,改善土壤結構,減少深層水分的蒸散,達到以肥調水”的目的.據測定:隨著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,自然降水利用率也隨之提高,對小麥增產作用十分明顯.加深耕層,增施有機肥,培肥地力是旱作農業(yè)增產的一項重要措施.在施肥方法上,大力推廣三肥掩底,一次吃飽”,以解決缺水時無法施肥的困難.
三、土豆種植方法
??一、生長條件
? 馬鈴薯的無性繁殖過程,從發(fā)芽開始順序經過發(fā)芽期、幼苗期和發(fā)棵期三個生長期,繼而進入結薯期和休眠期,而完成一個生育周期。收獲的塊莖經過一段休眠之后,在4℃下即可發(fā)芽,13℃時芽生長最快。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1℃;塊莖形成期的最適溫度,白天為14~24℃,夜間為12~17℃。短日照和強光照有利于塊莖的膨大,溫度過高形成的塊莖小。馬鈴薯宜選用排水好、耕層深、有機質含量高、肥沃而疏松的砂壤或壤土中種植。土壤酸堿度以pH5.0~6.5較適宜。
? 二、需肥特點
? 氮使莖、葉生長繁茂,葉色濃綠,光合作用旺盛,增加有機物質積累,蛋白質含量提高。若氮肥過多,特別是在生長后期過多,促進植株徒長,組織柔嫩,推遲塊莖成熟,產量降低。磷促進植株生育健壯,提高塊莖品質和耐貯性,增加淀粉含量和產量。若磷不足則植株和葉片矮小,光合作用減弱,產量降低,薯塊易發(fā)生空心、銹斑、硬化、不易煮爛,影響食用品質。鉀能增進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,加速養(yǎng)分轉運,使塊莖中淀粉和維生素含量增多。鉀若不足則生長受抑制,地上部分矮化,節(jié)間變短,株叢密集,葉小呈暗綠色漸轉變?yōu)楣陪~色,葉緣變褐枯死,薯塊多呈長形或紡錘形,食用部分呈灰黑色。
? 硼有利于薯塊肥大,也能防止龜裂。對提高植株凈光合生產率有特殊作用。銅能提高蛋白質含量,增加植株呼吸作用。增加葉綠素含量,延緩葉片衰老和增強抗旱能力都有良好作用。同時也有提高植株凈光合生產率的作用。
? 馬鈴薯在生育期吸收鉀肥最多,氮肥次之,磷肥最少。氮素是從萌芽后到花蕾著生期前后含量最多。磷的含量隨著植株生長期的延長而降低。鉀的含量在萌芽時低,萌芽后迅速增加,在開花期后反而下降。鎂和鈣都有隨生長期延長而增高的趨勢。莖葉中的養(yǎng)分在塊莖開始膨大時向其中運轉。塊莖中無機成分氮和鉀占其全吸收量的70%,磷占90%,鈣占10%,鎂占50%左右。
? 三、施肥技術
? 基肥
? 以有機肥為主,一般用量為每公頃22.5~45噸。施用方法依有機肥的用量及質量而定,量少(每公頃15噸)質優(yōu)的有機肥可順播種溝條施或穴施在種薯塊上,然后覆土。粗肥量多時應撒施,隨即耕翻入土。磷、鉀化肥也應作基肥施用。
? 種肥
? 在播種薯塊時施用,用過磷酸鈣或配施少量氮肥作種肥。但要注意,氮、磷肥不能直接接觸種薯。許多地區(qū)有用種薯蘸草木灰播種的習慣,草木灰除起防病作用外,兼起種肥作用。
? 追肥
? 多半是用氮素化肥,其用量因土壤肥力、前茬作物、灌溉、密度及磷肥施用水平而有所不同。在不施有機肥條件下旱作時,氮肥作追肥效果較差,以作基肥為宜,施氮量一般為每公頃60kg氮。如果現蕾期能澆一次水,則提高到90kg氮,澆水前開穴深施。對甜菜、高粱之后種植的馬鈴薯應適當增加氮肥用量到每公頃105kg氮;密度增大或配施磷肥時,氮肥用量應增加到每公頃135kg氮??傊?,馬鈴薯的氮肥用是根據條件每公頃施用60~135kg氮,在馬鈴薯開花之前施下。開花后一般不再追施氮肥。在后期,為了預防早衰,可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噴施0.5%尿素溶液和0.2%磷酸二氫鉀溶液作根外追肥。
? 四、施肥標準
? 每生產1000kg馬鈴薯,需氮4.4~5.5kg、五氧化二磷1.8~2.2kg、氧化鉀7.9~10.2kg。三者比例為1∶0.4∶2。馬鈴薯是典型的喜鉀作物。